2020-05-15 14:3020
0
首先是用料,欧料琴和国料琴相比,低音如同浓汤与淡茶,高音如点心与细面。欧料琴的低音,有一种粘稠感,“芯”比较粗,发声有分量。国料琴的低音,较直,“芯”略细,有点苍白。这个“芯”,是指声音,如深海鱼群聚集成鱼龙卷风状,其中部的致密程度,或者说坚实度。因为一根琴弦的振动,会发出无数的声音,如大多数声音集中在某一点,听起来就很真切。如声音散布较均匀,则听起来显空洞。国料琴的低音,听起来分量轻,压不住。高音方面,欧料琴的高音,像酥皮点心,没有薯片那样脆,但有硬度,类似用牙咬油炸的面皮,酥酥的感觉。国料琴的高音,显得较细,说它尖吧,又不够硬,高音听起来有点窄,略单调。
从外观上看,欧料琴有白中透金的感觉,十分洁净。国产料的琴,是黄皮肤黑眼珠,很像亚洲人的面孔,有着强烈的对比度,深受大众喜爱。人们对外观,可能更多地偏好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深色的大虎纹,很气派。欧料琴的背板,虎纹较浅,如淡淡的火焰,没有国料琴那样“猛”。
操作时,好的欧料琴,想制造噪音很难。使劲或是不使劲,声音总是圆润的,根本发不出吱嘎吱嘎的响动,可将其比作功能强大的“音乐美颜机”。我个人理解,是优质欧料琴有效地抑制了杂音的扩散,同时放大了旋律音。拉琴多的人很有体会,作为演奏者,杂音多多少少都会听得到,因为距离琴箱很近,至少会听到一点“沙沙”的声,但坐在数米外的听众,是听不到的。而小提琴品质高了,在自己演奏时,耳朵几乎捕捉不到杂音了,这种结果,可能是旋律音与杂音的反差造成的,旋律音被放大集中,杂音被抑制,反差增大,听觉神经就自动屏蔽了杂音。
国料琴有一些是,整体发声很“刚”,这是有特色的。由于国料琴在柔上缺乏韧度,拖泥带水,那反其道而行之,发挥其“刚性”属于另辟蹊径,有一部分人特别喜欢这样的琴,发声像炸弹一样,突出而敏捷,这大概跟爱好者的性格有关。
弦轴受到用料的影响,致密些比较好用,但重要的是手艺。好的小提琴,调音非常简单,用手轻轻拧弦轴,不会拧不动,也不会一松手又掉回来。就像正常地拧钥匙,想拧到哪里,就能拧到哪里。
琴颈的手艺是太关键了,琴颈不是一个对称的弧,手握的舒适度依赖于这条人为的弧线和指板的宽度。有些琴颈太细了,手拿不住,太粗了,手又不灵便。好的琴颈用起来,做换弦、换把、颤音就跟玩一样,手握着特别舒服。
优秀的欧料琴与国料琴反应都敏锐,欧料琴的穿透力(传远力)更好,穿透力是指,你隔着几十米远,听到的琴声犹如在耳边,就这样真切。在音乐大厅,没有麦克风,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和钢琴伴奏者听到的琴声几乎是一样的,这当然不是一般的好琴,而是非常好的琴。但从趋势上看,越优秀的欧料琴,其穿透的效果就越强。这就是为何,你开电视听音乐会,不会影响邻居,而拉琴则会影响邻居。电视音响是没有穿透力的,琴则不一样,一把好琴可以让整栋楼都听到你的琴声。
当人使用优质的欧料琴时,音准就会好很多,因为声音不再含混、晃动,细小的区别显得十分清晰。偏一丝,就能听出来它偏了,对调节特别有帮助。好的琴弦按起来不觉得硬,手指很容易按住。琴马也不能过硬,但坚挺且没有多余的部分导致声音的削减,马脚站得很稳。在音量强弱的表现上,强而不破,弱而不虚,全仰仗欧料面板的优秀的振动能力。
如果能使用优秀的小提琴学习,我相信学习一年可以取得大众学琴四五年的成果。因为好琴实在太好用了,太好听了,太简单了。在教学中,一些学生换了好的小提琴,很多问题直接解决了,错误消失了,不需要去练,去纠正,原本的错误可能就是琴造成的,换了琴,也就去除了错误的根源。
但要说明,好琴尽管不便宜,但贵的不一定是好琴。对琴做评定,至少要具备点专业知识,不能武断地用自己觉得好听或不好听,甚至是好看,或不好看来判断。很多人没有摸过或是近距离听过优秀的小提琴,听电台电视里的效果根本没用。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在拉琴时,动人的低音与高音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心里必须有数。有的外行人,说哪个琴声音好听,我一听,这不就是木桶吗?所以,对声音缺乏判断标准,就无法考量琴的好坏。这也是很多不会拉琴的人,盲目选购小提琴,结果导致学不会拉琴的原因之一。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