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家长应陪伴儿童练小提琴吗?

Milky Way

2020-12-31 21:35阅读25评论0

对儿童自己练小提琴是很不放心的,甚至认为,没有大人监督,十岁以下的儿童练琴,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十岁以下,演奏水平好的孩子,一小时可能练一条音阶琶音,或者乐曲的一小段。如果课业计划按长弓、左手、音程、练习曲、外国乐曲、中国乐曲来做,四五个小时才够用。这样的安排,即使是在执行监督的大人,也是受不了的。大人觉得累,小朋友们就更累了。有的小朋友,会不时想找机会坐着,东张西望,不停地讲话,这是疲劳的表现。疲劳会令练琴的效率打折扣。

尽管有家长监督,可能对练习成果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家长的陪伴,能够缓解孩子的孤独,让孩子对他所做的事情投入自己的感情。我的一个学生,是半路刚转到我课堂的,拉琴很生疏。家长工作忙,平时的练琴,让孩子跟着软件练。我上课时发现,她对拉琴和音乐非常冷漠。我跟她讲,希望她不要像机器人那样,去完成每天的任务,要对自己付出的事情有心情和感受。在拉琴时,听着音乐,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但她只是麻木地回应,心里并不在乎。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家长陪伴少,只叫她拉琴、写作业、吃饭、睡觉。日复一日,重复着乏味的工作,缺少乐趣。

如果我是孩子,练小提琴的时候,发现哪里旋律好听,拉得很顺畅,想与人分享愉快的感受,却发现,根本没有人听。或者我有迷惑,遇到了难点,被焦虑的情绪围绕,只能等待着下一次上课去解决,这种感觉,是孤独的。

假如我练好了小提琴作业,表演给爸爸妈妈听,父母对乐曲毫不熟悉,佯装惊喜,夸赞孩子拉得好听,我胸中则充满了安心,想着,大人高兴就太好了。如果为人父母说不出音乐哪里好听,怎样好听,为什么好听,那当孩子的我,还会关心乐曲吗?必然是,至此之后,每天练琴,只要完成作业量,让父母夸奖便可,再也不关心音乐本身的内容。

假如长辈在我旁边监督我练琴,只会发号施令,说“你要这样,你又那样了”,会令我很烦。这些号称吃的盐很多的大人,没半点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吗?就知道盯着弓子,看到歪一点,像抓贼一样大声喊叫。能不能听听乐曲?能不能有点与音乐相符的画面感?哪怕是说,这里拉得太仓促了,那里太鲁莽了,声音不像清澈的溪水,也是感受上的交流。倘若父母不懂音乐,听着古典乐都打瞌睡,干嘛要叫我学小提琴呢?

据《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书中记载,世界上许多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父母都是音乐艺术爱好者。如,萨尔瓦多·阿卡尔多的父亲是业余小提琴爱好者;尼娜·贝丽娜的父亲是工程师,参加了合唱团,母亲是钢琴家;佛朗哥·古立的父亲老佛朗哥曾跟随舍夫契克学习小提琴;奥斯卡·舒姆斯基的父亲是木工,自学的业余小提琴爱好者;艾萨克·斯特恩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歌唱家;索尔·格雷茨尔的父亲是业余小提琴爱好者;埃里克·弗里德曼的父亲是业余小提琴爱好者;列奥尼德·柯岗的父亲是摄影师,小提琴爱好者;埃尔玛·奥利维拉的父亲是木工,喜好曼陀林;拉吉罗·里奇的家中共兄弟姐妹七人,父母让他们每人学一种乐器。

家长们不仅应陪伴孩子学习音乐,练习小提琴,也应当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孩子探讨。学小提琴,可以在音乐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圈子是最受社会欢迎的,人们特别喜爱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如果不懂音乐,只会操作,即便操作得再炫,不懂音乐的内涵,也立不住脚。音乐是财富吗?当然是财富,几段声音就能让人掏钱,比拍戏、写程序、治病、造火箭简单太多。因为,音乐能打动人心,没有画面的音乐,就没有气氛。人一定要学音乐吗?应当学。音乐是人类不能缺少的东西,到了战场上,战士面对生死,都想要唱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爱,还有哪些理由,让人不愿学习音乐呢?

总之,对一件事情投入感情,才能够做成功。孩子的情感来自于父母,不是说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参与,但是,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能只看结果,光盯着成绩。陪伴不等于打扰,适度地交流也是休息,没有人应当连续学习一个小时不休息,毕竟学校的课堂才四十分钟,老师也要与学生建立互动。这是个人见解,不一定对,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罢了。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