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21:3029
0
如今能知的大学四大派,主要集中江浙。林石诚大师为中央学院琵琶鼻祖,主要传承浦东派,门下弟子如刘德海大师兼容并蓄。汪派是有记载的最后一个流派,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编册《汪昱庭琵琶谱》出版。
我们教学中提到的"瀛洲古调"说的也是上海一带,由某某传谱,瀛洲不是指山东蓬莱。
旧时琵琶传习均为民间口传心授,不是多艰涩高深个事。所用琴谱也不是五线谱和简谱,据浦东派记录《养正轩琵琶谱》用的是工尺(che音调为三声)谱,这种源自华夏的古老记谱方式为五声音阶,有专门的唱式,目前所会者寥寥。
扯回来说不同流派的区别吧!以十面埋伏为例,大概能找到十个以上版本,长短、章节、旋律、音调差异极大。听者能知道是十面埋伏,恐怕只是因为气势如虹的开篇,这是一致的,再往下走,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教学用书多为去粗取精的简化版,一曲霸王卸甲的下出轮弄死好多爱好者。下出轮不做强制要求,曾经为主流轮指技法。今主要采用上出,不再区分上出、下出,所说轮指均为上出,下出需特别说明,可见普及的路上也轻装简从了多少技法。
各大流派存在于过去的岁月,音乐教育学院化,标准化,就像普通话一普通杀掉许多方言。如今再单纯讨论流派似无太大意义。举例说,我曾遇到个刚毕业的琵琶老师,问及凤点头,她说没学过。凤点头为林大师浦东派代表指法,是摇指加勾的8连音,速度较快,运用曲目少。
林大师授课时,是非常坚定的浦东派,课中时常对比别的流派弹奏方法,末了会说一句“我们浦东派是这样弹,蛮好!”。大约童子功的底子,浸润在血液里。刘德海大师更为包容,提出基本指法过关,不要搞噱头,老实练功,用耳朵判断优劣的观点。他不苛求动作的整齐划一,强调方法正确,授课中也不是大多数老师那种“你这个怎么这样呢?不对,必须这样...”云云。力度、速度、感情是演奏中强调的三要素,而非好看和别出心裁。
所以现阶段基本不讨论流派,只说指法和曲目表达方式,一是说不清楚,杂糅了,二是不再有严格的师徒关系。学院派的东西干干净净,去粗取精,琵琶考级了,量化了,成为敲门砖了,再没有民间激励出来的好曲子,30年代还有经典曲目流传下来,后来就是改编,改编革命歌曲,当然也挺好,指法多变,情感丰富,但那是另一种风格。到现在,连改编的经典也没了,玩个古风引来连声叫好,其实古风很简单。有时候在想,怕是最后留下弹、挑、轮指之类的入门指法了吧?!
纯有纯的好处,杂有杂的韵味,能一把琵琶千年弹下去,哪有不改进和变化的?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