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关于王中山古筝曲创作手法与特点?

满月无暮皆是温柔

2020-03-29 05:18阅读26评论0

王中山古筝曲创作手法与特点一:调式的变化以及乐曲中途的转调


在这三首作品中,除《彝族舞曲》采用了原古筝中最普通最多用的D调,《云岭音画》与《溟山》均采用了中国传统调式与西洋大小调的交替和转换。例在《云岭音画》中给了定弦,也就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固定音阶或者说是在古筝上所能排列出来的音构成一定的调式体系,全曲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晨曲”与第二部分“寨庆”均以G大调为主,但是大调三级音Si与同名小调三级音降Si交替,第一部分多分解和弦,而第二部分开始有少量的柱式音型,后面发展的较为复杂,显得灵活多变,而第三部分“恋歌”则开始变的悠缓而抒情,调式也从G大调转为g小调由欢乐地一下变到了慢速,虽说同主音大小调的变换在西洋作曲手法中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古筝这种中庸平和,多用五声调式的乐器来说,确实需要把它借鉴过来,洋为中用。第三部分并非一成不变,到了另一页情绪变的稍激动,然后经过展开变的跳跃。第四部分回到G大调,延续着第三部分的动力,但是节奏变的更紧凑了。在《溟山》中,调式在b小调和B大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交替使用,整首乐曲以b小调为主,只在华彩乐段才转为B大调来表现那种空旷而又静谧的感觉,使人觉得情绪上有显著的对比。


王中山古筝曲创作手法与特点二:王氏独特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


这些技巧在王中山的主要贡献中已经说过,我不想再费口舌。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就是想要了解王中山老师所发展创新的技巧,就必须了解他的作品,因为可以说在目前国内的作品当中,还没有人采用了他的技巧来进行筝曲创作,所以说王中山是独一无二的。


王中山古筝曲创作手法与特点三:传统作曲手法的“启、承、转、合”式


我一直认为这是中国音乐作品的一大特色。有引子,有主旋律,有高潮,有尾声。的确,在中国的传统曲目当中,包括近现代的创作作品中,它占有绝对性压倒性的优势。我们可能很熟悉何占豪老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来,他把中国最优秀的创作手法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他也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才能有如此的成功性。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