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音乐感”会影响到“习筝”吗 ?

玉振

2016-10-27 11:26阅读367评论0

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学古筝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思维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力、自律能力和耐心。


现如今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都会选择让孩子学古筝。有的人天生很有音乐感,他们虽然没有受过音乐专业训练,却对音乐很有感觉。例如:听了一些忧伤的旋律,心里很受感动,听了些情绪活泼的音乐,心里有顿时轻松起来。有些著名的演奏家,在只有二三岁的幼儿时期接触过音乐后,就嚷着要某类他喜欢的音乐,就像有些小孩喜欢玩具一样。 


但从教育观点和经验来看,大部分人天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音乐感。难道他们就与习筝从此无缘了吗?


当然并非如此!音乐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而天生就有音乐感的人,若后天没有加以适当的学习发展,也可能会渐渐的失去这种音乐感。 那么如何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感? 


要加强孩子的音乐感,首先要弄清哪些表现说明孩子有音乐感:一般讲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对音乐的偏爱,喜欢听音乐、唱歌、弹琴,并能根据音乐形象主动地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性、和声等有较强的感受力,并把自己用听觉感受到的音乐又自然地表达出去感染别人,那么这个孩子就具有较好的音乐感,即他和音乐之间能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


有的孩子学琴初期就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感;有的孩子音乐感是伴随年龄、智力发育、学琴时间而逐渐增长的;还有的孩子长期音乐感并不明显,到少年或青年时期突然醒悟,产生一个大飞跃;当然,也有始终缺乏音乐感的。


教师和家长应当培养和加强孩子的音乐感,而不要有意无意的阻碍音乐感的发展。例如:由于管教过分严酷,经常打骂中练琴,减少了音乐兴趣,挫伤了表现音乐的积极性,音乐感被抑制;由于盼子成龙心切,除了练琴就是学习其他的各种本领,很少到大自然中去熏陶,也没有音乐欣赏及文娱活动的调节,孩子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外界联系生疏,既缺乏情感又缺少感情交流,头脑空白,想象力缺乏,音乐也容易干巴巴的。


此外,对所弹的乐曲尚不熟悉,不理解,弹奏方法及表现音乐的手段没掌握,弹奏时的紧张害羞感,也会暂时看起来缺乏音乐感。


在提升音乐感反面,除了以上的反面教材借以警醒之外,下面这些方法还是很有效用的:


① 多听优秀的、一流的古筝曲,从古筝演奏家的演奏里感受音乐。


② 欣赏各类与音乐艺术有关的艺术,如音乐会、歌剧、文学、绘画、建筑等,从中吸取艺术的灵感和养分。


③ 学习乐理、音乐分析、音乐史、音乐风格及理解乐曲的写作背景。这类知识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进而把理解音乐的能力转化为音乐的感受力。

④ 一些热爱弹古筝,加上用心感受音乐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他们的音乐感就会很容易提高;反之,一些本来对音乐抱有冷淡态度的学生,不肯用心去感受音乐,就算他很有音乐天赋,也会容易渐渐失去。所以家长应科学引导学琴的孩子而不是逼迫。 


其实,音乐感并不是孩子学习古筝能否成功的标尺!关键在于你的坚持,俗话说:勤能补拙,这句话搁在哪里都是适用的。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