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古筝艺术与养生之道

玉振

2017-02-10 15:15阅读351评论0

古筝历史渊源久远,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国 。历史上对古筝与身心健康、道德修养息息相关的论断亦由来已久。在晋朝傅玄《筝赋》中,把筝誉为“仁智之器”:“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由此可见,筝被视为集仁义道德和敏智聪慧之灵气于一身,启迪一生的乐器。


古筝音乐的魅力,远大于这21根琴弦的物质形体,古筝旋律的意境,也超越了记载于乐谱上的音符。古筝旋律所演绎的线性音乐思维,代表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特质,时而在悠远的散板中使思绪弥散,时而在如歌的行板中让心灵飞扬,一曲终了,终于圆通畅达,所有的焦虑随之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愉悦与身心的平和......


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病痛,将音乐神化为“灵魂之药”;美国于二战期间,音乐成为减轻伤员痛苦的传播媒介;在中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五音疗法”,将五音归属于五行,内应于五志。五音,即宫、商、角、徽、羽,(音阶排列即“1+2+3+5+6”),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怒、喜、思、忧、恐)相连。此外,古籍《群丝音辩》中也有“乐,治也”的记载,以及《礼记》具有相应的心理感应机制,能够协调身心,并起到德育作用。


中医心理学讲,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音乐之所以能够养生益寿,源于同“声”与“心”密切相关。当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音乐能够在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对人们的心情进行调节,而音乐正是通过“声”与“心”的相互作用,使曲调与情志、脏腑之气产生共振,达到鼓动血脉、通畅精神的作用。


古筝音乐旋律美、演奏姿态美、音响意境美、演奏情感美。古筝音乐之所以能够养生,除了调式、节拍等因素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还在于古筝演奏法对身心默契的修炼。演奏古筝时,演奏者的左右手需要练就并演绎超高的配合性以及与身心的吻合度。人的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区)。古筝演奏依靠大量的肢体运动,指关节、手腕、臂膀乃至全身,都需要协调地配合。在古筝演奏中,左右手手指不仅有勾、托、抹、托等轻盈、灵敏、弹性的指法,左手吟、揉、按、滑等富于变化的按弦方法更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控制力,以及用气息影响变化,四肢与气息的协调能力。由此可见,古筝练习对于手指关节灵活性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气息控制的训练,可以促进手部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环,不仅可以使手指灵活,疏通经络,更能够锻炼大脑。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