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你是一个合格的陪练家长吗?

玉振

2019-07-02 13:32阅读538评论0

为何要陪练?


学生学习古筝的时间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课上的老师授课,二是课后的练习巩固。前者是老师“授人以渔”,后者是学生“独自捕鱼”。从学习过程管理的角度看,课上的学习很简单,学生操作,老师指导;课后就不同了,学生练习时老师不在场,学习的过程管理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由于启蒙阶段的古筝学生大多是5-8岁的儿童,自控能力还不健全,很难做到完全的独立学习,这时家长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有的家长可能忙于事业,把孩子的古筝学习托付给专门的陪练。这样做,暂时可以,但一定不是长久之计,要尽快地脱离陪练。暂时的陪是为了最终的不陪。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陪练这件事情上是无目的性的,也就是为了陪伴而陪伴,并且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为基本手段的。我们喜欢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这个方式肯定是为了目的而服务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一个合格的陪练家长吗?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陪练的错误示范


 A

为了防止孩子出错,你把自己当成了孩子学习的同伴,甚至是临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要知道,孩子是初学者,必要的犯错及错误纠正过程应该体验,老师也应该知道孩子练琴时出现问题,这样才会综合孩子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如果妈妈们在家充当了部分老师的角色,除了自己很累以外(毕竟自己也是初学),最重要的是你会让老师产生错觉,觉得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孩子的,这就得不偿失了。


 B

深受“手型决定一切”的毒害。不知曾几何时,“手型”这个词成为了中国琴童的试金石,大量的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对“手型”会影响今后弹琴的水平深信不疑。一方面,注重“手型”而忽略了孩子其他音乐能力的培养,显然这在古筝学习中是偏科的;另一方面,既然现在没有确定孩子走古筝专业的道路,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兴趣和提高综合素质(PS:就算“手型”真的很重要),更没必要纠结“手型”,孩子的音乐感知力获得了培养,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


 C

基本把自己变成“复读机”和“监视器”了。老师课堂所讲的新知识,不是要孩子在下一节课就完全掌握。我们任何人学习和掌握知识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这正是“试错”与“领悟”交替作用的结果。回忆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过程,哪个不是被老师提醒了又提醒,而这个过程如果有家长“亲情”的参与,就很容易升级成考量孩子“态度”的大问题。


D

“监工”的角色历来都是反派,而当你把自己引到那个方向上,就很难再回头。用换位思考就很容易明白:你的老板天天坐在你旁边监视你的工作情况,你能坚持多久?或者你的家人监视你干家务,你能坚持多久?再或者你去逛街,你的姐妹监视你,不准你购买喜欢但不实用的东西,你能坚持多久?好了,不要忘记那还只是个孩子。


 E

被孩子“粘着”的感觉未必次次都那么美好,当你给孩子养成了练琴你必然陪伴的习惯,困扰你的往往是在孩子练琴和自己做事之间的两难选择。而这种“陪伴习惯”的“断奶期”也会持续很久,最容易导致的就是孩子因为你陪伴时间的缩短,而严重影响练琴效果,甚至是终止学习,最后无论孩子还是你自己,都会把这个结果归罪到你的身上。好吧~简化一些就是:孩子之所以没有把学习古筝坚持下去,就是因为妈妈没时间陪着。


下面,就给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陪练一些小建议。


(一)家长陪练随堂听课,了解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样,家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更能体会到学琴的甘苦,可以对孩子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情绪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多情感疏导,少知识技能辅导。

“高高兴兴上琴,快快乐乐离开。”这是最佳的练琴状态。家长在孩子上琴前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被训斥后赌着气的孩子很难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高高兴兴”是相对浅表的情绪体验,练琴结束,经过丰富的音乐体验后,孩子有了收获,这是相对深入的情绪体验,可以称得上“快乐”。辅导的重心在情感,不在知识和技能。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者,后者可以交给老师去完成,即使家长知道很多相关的知识技能,建议也不要指导学生。最多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但一定不要教具体的细节。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会降低学习者的课堂学习动力。


(三)多观察,少干预。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家长应尽可能少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观察者的角色。

必须不做的事有:(1)帮孩子翻书;(2)教孩子认谱;(3)帮孩子数拍。

家长要重点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包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学习方法的优劣。


(四)多注意力的引导,少发具体指令。

在练琴过程中,家长对学生的指令尽可能作整体安排,不要琐碎。练习某项内容前,可以讨论练习的程序安排,如读谱—数拍—声势—弹奏—再读谱—再弹奏……最终要由学生确定。经过3-5分钟的练习后,家长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学习过程的话题,然后进入下一轮的练习。练琴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安排,家长始终居于建议者的地位。

连续练习10-15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逐渐趋弱,家长可以作适当的提醒。

这种辅导方式如果能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不再需要辅导。


(五)恰当的鼓励与批评。

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所谓恰当,有两个要点,一是准确把握鼓励与批评的时机,二是要具体,不要泛泛而谈。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