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钢琴只能排最后?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

Isabel

2020-11-26 17:30阅读21评论0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世纪最毒迷魂汤。不知来源,道理粗俗,可你一旦有了孩子,就不得不信。


前阵子爆火的《三十而已》中,顾佳不惜卖掉各种奢侈品给孩子报马术班引发讨论。然而,顾佳式焦虑只是中国三千万中产家庭的冰山一角。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中产家庭标准是:年收入10-50万元,有房有车能旅游。


然而,在一线城市,中产的门槛更高。家庭年收入50万以上,父母是高知、企业管理层或体制内人群,家庭年消费30万以上,才能称得上中产。


他们的孩子往往就读于优质的公立或国际学校,10岁之前就去过三到五个国家,英语、钢琴、画画、舞蹈、游泳……都是标配。


不过,中产不能满足于标配。他们脸上永远写着三个字:不能输


曾经有位妈妈在社交网络上晒出孩子的一周安排。


周一钢琴、周二奥数、周三围棋、周四英语、周五书法、周六画画……只有周日一天自由活动。


普通人睁大双眼:这妈疯了吧?孩子太累了。


中产爸妈摇摇头:学得太基础了,不行不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产的地方就有鄙视链。在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中,越冷门越砸钱越高贵。


乐器类鄙视链


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在这届中产父母小时候,学钢琴的家庭非富即贵,而如今已成为养娃标配。网上有家长调侃“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摇号。”


相似境遇的还有古筝、吉他和尤克里里


二十年前,学古筝的自带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气质,现在只能沦为公司年会串场表演;


十年前,抱着吉他唱一首《董小姐》就可以追到心爱的女生,如今成为天桥底下艺人的饭碗;


五年前,学尤克里里的都是文艺小清新,可谁能想到如今自我介绍中提到都会被群嘲。


小提琴就不一样了,当了二十多年王子,从未被轻慢。为什么?


一个是贵,一把发音健康音色优美的小提琴起码三四万;另一个是难,钢琴再不济也能弹个哆来咪,坚持学、考级曲子反复练,也能过九级。


小提琴呢,你手把手教都不一定能找准调,培养出一个小提琴苗子需要的不只是money,更是运气。


另一个近几年比较火的乐器就是大提琴,可配乐可独奏,数量稀缺,已经有了鄙视小提琴的苗头。


然而,这些在竖琴和管风琴面前都得夹着尾巴走。


竖琴论难度不比小提琴和钢琴难,论实用性曲目狭窄实用性不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贵和稀缺


一把竖琴价格在10-20万上下,满大街的琴行,找不到卖竖琴的,想找个竖琴老师也很难,孩子学竖琴意味着家长的能力:花得起钱,找得到资源。


而管风琴,就是音乐厅本体,学得咋样也没人敢问,毕竟弹管风琴的一般身后都会自动出现圣光……


有知乎网友回忆,“有一次去国家大剧院,我看见音乐厅最上层有一架钢琴,再一看是管风琴键盘,瞬间觉得管风琴这么小啊,然后我突然间看到了管风琴背后的那整堵高墙……”


有人说,这届中产家长把自己和孩子逼得太狠了。让孩子自由选择、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好么?


在某高知论坛上,关于“为什么鸡娃”,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大多数人费劲鸡娃,并不是指望孩子能出人投地,而是不想让他在残酷的竞争中坠落。突破上限极其困难,但跌破底线很容易。”


这届年轻人十几二十岁就恐婚恐育,中产看了笑而不语。如果一个人张口闭口劝你生娃,他一定不是中产父母。被孩子扒了一层皮的中产只会告诉你:


慎重 慎重 慎重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