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梦想缔造|有一种责任能让你甘当铺路石!

玉振

2020-03-31 20:24阅读445评论0

40年前,古筝还是门“小众”乐器,普通百姓难有识筝者,全国弹筝者不过一千,背着古筝走在路上时,人们总会投来诧异的眼光,仿佛看到怪物!


面此窘境,大多筝人虽心有不甘,却只能慨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个青年却非要把“小众”改成“大众”!这个“逆流”青年便是张弓,他凭着一根筋,怀揣两袖清风,似有三头六臂,非要干它个四两拨千斤......



如果中国现代古筝艺术事业的复兴,必须选出三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其中一位必然是张弓。他的一生是个传奇,可以分为四个篇章:制作家的张弓、教育家的张弓,艺术家的张弓,活动家的张弓。前篇已经讲述过制作家的张弓,本篇讲述第二篇——教育家的张弓,共同学习他坚定信念、不计得失、智慧实干、打破常规的精神。



坚定信念:甘当一块铺路石


1961年,高材生张弓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光荣地被分配到扬州文工团,担任起一名专业的古筝演奏员。这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志士,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下定决心大干一场,可他发现人们把古筝认为是“怪物”,张弓不由感到惋惜与失落:古筝,这样一件优美动听的乐器竟然不能被人们熟悉、欣赏,它在人们的眼中竟如此陌生,可惜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啊!



要让中国人不再对古筝陌生,需要面临许多问题,但张弓想:与其什么都不干,还不如做一点是一点,不问将来,只管当下。他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铺路石”。他认定自己是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要为古筝普及事业的康庄大道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力,使后辈以他为基石向前迈步。



1962年,张弓利用业余时间传授个别大龄学生进行古筝演奏。后来,又教授了少部分中学生。有一天,张弓想到:孩子是老百姓中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有后劲的一批人群!古筝若能在孩子们中普及,一定会传播得更快!这么一琢磨定,1975年,张弓开教扬州第一名叫陈澄的孩子弹筝,在扬州的少儿人群中播下了第一颗古筝艺术的种子。


张弓和教授的第一个孩子陈澄


不计得失:只要学生不要学费


王小平,张弓早期教授的一名古筝学生,如今已是古筝基础教育界的领军者。据王小平回忆:“张弓老师教课,都是亲自上门到我的家里来给我上课。每次到家,张老师从不耽误一分钟时间,不和家长闲聊,也绝不在我家吃一口东西,还从来没收取过一分钱报酬,甚至连一支烟都没收下过。在教学之余,张弓老师还会骑上自行车,到家里来给我调琴、辅导。看到琴弦坏了,他就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琴弦,来为我调换......”


张弓不计报酬一心教筝,因此上门求教者越来越多。为此,他曾遭到邻居误解。邻人见他门庭若市,常有人出入,便认定他假借传授古筝的名义自发洋财,还有传言说张弓已经是个暴发户,腰缠万贯。更有人给政府部门写人民来信告发张弓,市领导还下来调查过。经一番查证,发现张弓教古筝不但分文未取,反而常常自掏腰包倒贴学生,为此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寒酸,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张弓不辞辛劳、为古筝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经多家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扬州周边县市乃至浙江、江西,接连不断的有人慕名前来向张弓拜师学筝。有的学生经济条件不好,张弓就在扬州给他们安排地方住宿,并且不收取他们分文学费。



就这样,张弓不问前路,不计得失,如同一位勤勉的农夫,在他的筝艺“试验田”上辛勤地播种、耕耘。就这样,一颗,两颗,一粒粒种子播进“田”中,几个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张弓的筝艺“试验田”里已是满眼绿油油的一片青苗!



创新实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古筝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中,一直遵循“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今,古筝课堂上依赖的“教材”,在当时的民族音乐界,是相当陌生的概念。张弓认为,“口传心授”虽然有其不可替代之优势,但教学要想有高效率,一定得有教材,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谱可依。



可那时四下寻遍买不到古筝教材,连介绍古筝基本指法的资料都没有,张弓便自己编写教材!他挖空心思,把自己习筝以来积累在脑海里的筝曲都默写出来;同时写信向外地的筝界同仁求援,相互交换各自存档的曲谱;此外他还借助广播,将听到的古筝音乐记下乐谱。


1983年,张弓根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筝曲素材,编写出一册《古筝教材》,供学生们学习使用。

1989年,由张弓编著的又一套古筝教材《古筝弹奏指南》,被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古筝教材》


1989年《古筝弹奏指南》


《古筝弹奏指南》,融汇了古筝技法、构造、制作、练习曲、南北派传统筝曲、现代筝曲、文论选介等多项内容,是国内涵盖内容最广泛的一部综合性古筝专著!不仅如此,这本教材中的曲谱,张弓不再仅仅沿用过去的古筝曲谱,而是顺应孩子习筝的需要,编写一系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民歌、戏曲、电影插曲等改编而成的筝谱,不但旋律优美动听,极具地方特色,而且将古筝的滑音、花音等技法的特殊效果充分展现,同时易于掌握,尤其适合古筝初学者练习使用。精心设计的教材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打破常规:古筝再也不“怪”


1982年,在扬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张弓牵头创办全国首个少儿古筝培训班——扬州少年宫古筝培训班,也由此开始古筝的正规化普及教育。培训班上,张弓一改古筝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大班制”、“集体课”形式进行批量化、规模化教学。此举颠覆了古筝传承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方式,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简直“骇人听闻”!可张弓敢于打破常规,不怕挑战权威,只要是他认定的对的事,他一往直前,义无反顾!


而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张弓一方面保证在大课上,对每位学生都关注到,另一方面他采取一种“互帮互教”的方法,让学得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让暂时落后的同学以优秀生为榜样,孩子们学、争、赶、拼、超,学习更有积极性,课堂更有趣味性!张弓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收到了显著效果,培训出来的少儿学生,基础扎实,水平过硬,素质全面。


第一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齐奏《渔舟唱晚》


1986年,张弓的普及教育成果在第一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惊艳亮相,40名扬州孩子齐刷刷上台,群筝齐奏《渔舟唱晚》,令现场所有筝者热泪盈眶,纷纷感叹:“古筝艺术后继有人!”人们从未想到,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竟有这么多孩子在习筝。孩子是初升的太阳,是古筝行业的希望!


第一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合影


就在第一届大会之后,扬州古筝普及的成功经验被与会来宾迅速带回各自的家乡,模仿复制。由此,少儿古筝培训班在中国就如同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全国规模的古筝普及事业,就这样以野火燎原之势,在整个中国弥漫开来!正是源于这几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古筝普及教育事业,才有了今天古筝行业繁盛的面貌。如今,也终于实现了张弓青年时的夙愿——中国人不再对古筝陌生!



人的一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它让我们境由心生

变得坚韧、宽容、充盈、智慧

人生最奢侈的莫过于

不论到什么年纪

都有一颗热爱古筝事业的心

在不断领略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中

感受中国古筝教育的传承之美 


张弓·筝文化传承基地

玉振·筝制作研究中心

延续张弓精神,肩负张弓使命

传承必先育根,普及公益教育

十年公益路,只为心中那份爱


过去40年,张弓

一己之力推动古筝由“微”到“大”

未来,张弓筝文化传承人们

不忘初心,守护成长,筑梦未来

薪火相传,耕耘不辍,传承不止

传承必先育根,助力小小传承人筑梦成长

玉振邀你领取筑梦金,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