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微课堂 | 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能忽视了对孩子“乐感”的培养!

龙啸

2020-05-29 14:27阅读253评论0

音乐常常是不能用语言所能解释的,而要靠感觉。因此,学乐曲,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好的音乐感觉,才能有好的音乐表现。以下整理了几种培养乐感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一、必须做到“三多”


(1)“多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


多听古今中外的音乐,从中得到艺术熏染,增进知识,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乐感。在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中,也应随时渗透“技巧”和美感的因素。


举例说,初学音乐,当练习一个慢速度的四拍时值的音符,如“由强渐弱”、“由弱渐强”、“由强突弱”、“渐弱渐强”、“渐强又渐弱”、“连续断单或圆滑音”音色上有刚有柔,感情上有放有藏等变化,而不是简单地只把四拍唱足或奏足就完事。


(2)“多看”,看名家的表演,经常看他们表演,会使自己从他们那一招一式的演绎中看出门道,把曲目中的拍节音型变成自己的心理律动,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音乐感觉。

(3)“多思考”。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时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有条件时不忘多听、多看、多记录自己的感受,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如果对美的声音及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内心听觉和要求,这将直接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有了正确的美的概念,他们就会去追求。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必须加强视唱练耳的教学


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1)可从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节奏相对来说比视唱要好掌握,可抓住这一特点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在视唱中先掌握好节奏,再过渡到视唱,这样学生较容易掌握。


(2)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要会唱。唱和听缺一不可。可先唱准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其次让学生通过听辩单音,对音高、音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把所听的旋律记下来进行视唱,这样听唱兼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3)可从律动方面着手。学生的特点是好动,遇到较难的节奏,先进行律动的训练再过渡到演唱,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并很快能贴切地表达出来。那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正确引导他们借助于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提高音乐感觉的举措。


三、必须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力就是要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有了“情”,“声”自然就美,而在孩子们聆听到自己优美的演奏后,内心的愉悦激发起了他们更多的表现欲,在孩子表现音乐美的同时,音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也早已深深植根在心中了。


总之,音乐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反复练习和各方面汲取“营养”。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培养音乐感,没有一定的听觉与体验的积累,就很难真正的去倾听、欣赏。学习乐器也是一样,不为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进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