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6:5225
0
流传至今的古琴曲中有固定时值规律性的节奏节拍,也有散板形态的节奏节拍,以及复合型的组合节奏节拍形态,即使同一首琴曲中也存在着多种形态的节拍组合,因此传统琴曲的节奏节拍是复杂多元的。
节奏节拍是一首乐曲展衍中的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必须予以重视。
它蕴含了音乐作品的气息与情绪的张弛,是乐曲内容得以恰到彰显的手段。规整性的拍板是指每一拍有着固定时值,较易掌握。
散板节奏没有固定的节拍时值,然却在两个音之间、两个乐句之间的时值长短,演奏时演奏者适度的肢体动作之间,顺着人共有的艺术审美气息的轨迹行进,使乐曲气韵得以完美的舒展。琴人间常说的“气韵生动”,“气韵”是琴曲内涵、是内核。用最通俗的话就是乐曲的“精气神”。
然何谓“气韵”,如何才算是“生动”是很难说清的命题。
以最从众的说法,就是一个演奏者能与大多数听者在一致的气息感受中行进,两个音、两句乐句之间相隔的时值长短能达到最大众化的适度、能满足大多数听众的气息感受、能使听者得到最完美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气韵生动”。
人的艺术审美气息是存在着相对固定的节律与共性的,世界上除极少数部落有不会露出笑容的特殊习俗外,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与表情,是相同相通的,这是音乐无国界的基础。
不规整性节律并不是随意的混乱的,而必然存在于共通的可依循的、只是“不可言传”的节律之中。它是艺术审美感觉的推衍,是一种深度的艺术情趣。它需要艺术家经过自己人生的积累和感悟对艺术作品中“不可言传”的节律能自如地合于相对框架范围地把握。对作品所寄寓的文化内涵有较深度地展示。
因此散板节奏相比较规整性的节奏是更难掌握的节奏。若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时气息失律无序,那种散板则会一盘皆散,“韵味”则是一种奢谈。
一首琴曲的结构一般都由“起、承、转、合”的框架组成。“起”是“引子”“起兴”,连贯着“承”的展开,其节奏基本上由慢速逐渐紧凑而提速。“转”的部分技巧难度有所增加,情绪也推向高潮,速度也大多会转快。
《平沙落雁》的第三四段、《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的第七八段、《潇湘水云》的第五第七段(最早版本《神奇秘谱》原本就无后来的第六段),都是高潮段落,在结构上都处于中间偏后的位置。
试想《潇湘水云》原曲标题中的“风起水涌”“浪卷云飞”的景象是何等气势,何等激烈。此种情绪采用何种速度,如何处理乐曲,应该谁都会选择的。
《广陵散》中的“投剑”“刺韩”“发怒”“气冲”“悲志”等形象,也不用多作解说。其形象被元人评为“兵韧杀伐”,被清人评为“指边生霹雳”,其节奏节拍应如何处理,也应不言自明。
很有趣的是这些情绪激昂的段落,节拍一般却都趋于规整。“合”的结构必定是乐曲的后半或尾部,节奏节拍上也趋于舒缓。另,古谱中称之为“刹”(杀、煞)的结构,除了一般都在乐曲的尾部位置外,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音乐素材,或变奏、或进行调性的转换,这是人类在欣赏过程共同的审美需求。
正如唐人陈拙所言“前缓后急乃妙曲之分布。中急而后缓乃节奏之停息”(《事林广记·琴谱总说》,1269年 )。可见小到一两短句,大到整首乐曲,节奏节拍和结构编排是基本一致的。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