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乐器评价网

古琴文化为什么会传承千年?

坊韵

2020-09-01 16:20阅读17评论0

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具有深厚丰富的历史内涵,为无数喜爱古琴文化者所传承和发扬。尽管,其在新文化冲击下也一度遭到冷遇,但就其发展之大脉而言,不论在先秦、封建时期还是在充满多元文化之近现代都具有举足轻重之历史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琴、棋、书、画”向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而古琴正位于其中之首,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地位。古琴文化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伯牙、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奏古琴著称。而在各种文化争相发展的现代,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热爱古琴文化的人们不断涌现,其中溥雪斋、周庆云、管平湖、查阜西等人都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可贵的是,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使得无数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为什么古琴文化传承千年而不衰呢?小编认为,有五个重要因素。


1、古琴的音色

古琴的音色厚重醇厚、余音悠长。与同为传统乐器古筝,琵琶等相比较,在同一音位上的音色,古琴听音却要浑厚得多,特别是在低音部位,听音韵味更加浓郁,堪称绕梁三日不绝唱。


古人评价古琴有“四善九德”一说,四善即:“苍、松、脆、滑”,就是说古琴的音要苍桑古朴,不躁不闹,声音听起来要自然而流畅,余音悠长而不绝,如丝般柔滑。古琴所奏的曲子一般都给人以平静舒缓无所欲求之感,“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明代冷谦《琴声十六法》),这与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何其相似。


近代以来,人大多困于种种压力或困扰。古琴音乐能抚慰人们的心情,使人们身心放松,还能修身养性,这在当今追求“养生”之时,受到人们的热捧并不意外。


2、古琴的形质

古琴整体呈扁长形,长约3尺6寸5分(约122-125厘米),宽约6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2寸(约6厘米)。在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古代,与筝、扬琴等相比便于携带,且当时文人雅士闲暇时多爱与友小聚,“以琴会友”是当时时兴的雅趣之一。古琴得以在历朝历代令文人雅士如此追捧,自是理所应当了。 


古琴根据造型的不同可分为:伏羲式、绿绮式、蕉叶式、落霞式、神农式、子期式、仲尼式等等。造型如此之多无疑又为它增色不少。尤其是在比较注重外观的现代,它独特的造型或许是不少人开始喜欢古琴文化的最初原因之一。


3、古琴文化被名人所推崇


(一)、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喜好,自然会起到提倡和鼓励的作用。 唐玄宗爱乐,所以唐朝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市民百姓,他们的音乐生活都极为丰富;宋太祖赵匡胤在至道元年“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宋史·乐志》)”,以致引发了“改弦热潮”,可见当时皇帝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二)、文人雅士

先秦时的大儒孔子一生提倡礼乐,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的礼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司马迁《史记》)学琴之认真,令人叹服。司马相如则是汉代最早对琴界产生影响的文人之一,《凤求凰》、《文君曲》、《白头吟》、《长门怨》等著名琴曲都与他有着直接关联。他所用的一张名为“绿绮”的琴,也因此出名。大文豪苏轼不仅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同时也在琴学方面具有极深的修养。他为多首琴曲填词,较为著名的有《阳关曲》和《醉翁吟》。琴、曲的共同创作,既增进了文人和琴人之间的友谊,也使得创作出来的琴曲质量上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琴”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作中。传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中就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说明在当时弹琴是件有品位并且被多数人所喜爱的事;王维的《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还有“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白居易);“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相思怨》李季兰)。这些诗作虽历经风霜,但仍然流传至今,可见在当时是极受百姓欢迎的,诗受欢迎了,琴自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


4、现代媒体对古琴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兴起古琴文化热,我以为与近代媒体传播密切相关。随着宫廷剧的日益盛行,其中嫔妃用以引起皇帝注意或表达相思之苦的琴歌或者琴曲演奏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极具诗情画意的图片与醇厚流畅的音乐打动了观众,许多人由此开始精心收集有关古琴文化方面的一些简介,欣赏古琴音频、视频慢慢喜欢这门古老艺术。人们对古琴文化的了解,研究意愿日益强烈,因此古琴文化也在当代迎来其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5、古琴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一)、古琴音乐是人们真实的情感表达

《尚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说法,可谓是极为精辟地概括了诗、歌、器乐和曲调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推论出,它们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存在的。


音乐原本是人心灵情感的表达,古琴曲做为其中最优秀的一首更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一点。伯牙弹琴时无论是表达 “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心领神会,所以才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摔琴谢知音”的感人故事;而相传为阮籍所作的《酒狂》,采用三拍子,运用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重复,既刻画出醉酒之人迷离恍惚,步履蹒跚的神态,也倾泻出作者满腹悲愤不平之气。由此可知,古琴音乐就是将弹琴者的情感,在指尖,转化为美妙的音乐流露出来。


(二)、古琴音乐陶冶性情

汉代刘向《琴说》有:“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明代《琴书大全》),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感化人使人品德高尚。如琴曲《梅花三弄》就通过对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再如清代的琴曲《鸥鹭忘机》就是根据《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所作,意在告诫人们:“做事不可存有机心,只有忘掉了机心,才能回归于自然。”


(三)、优秀的琴人使古琴音乐更为灵动

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师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他琴艺声望极高,在高适的《别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而他的出色演奏,也为诗人李颀带来了灵感,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对董大出色的技艺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如果没有董大出色的演奏,李颀是不可能作出这首关于音乐的名诗的。


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先生。受其指,不少古曲被赋予新生,源远流长的古琴曲也开始为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人渐渐喜欢上古琴丰富多姿的文化。这也是优秀琴人迷人之处。


(四)、诗词的流行推动古琴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共三百余篇,在当时都是由琴瑟伴奏演唱的。其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鸡鸣》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等。


诗词盛于唐宋,当大多也是作歌而唱的。上到宫中嫔妃,下到民间歌女,都会弹琴唱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古琴文化的普及。如唐代的琴歌《阳关三叠》歌词就是盛唐诗人王维所作,原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它作为一首送别歌曲被广为传唱。


当今时代,受全球化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向世界各国各地区渗透,并得到了更多国家民众的喜爱,而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得到了更多国外友人的认可。同时,在国内,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得到了认真贯彻,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不断开展。古琴文化这一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一些城市成立了古琴研究会、琴社等古琴活动中心,年轻的琴家们逐渐成长起来。古琴这门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下一定会绽放出更多的艳丽。而古琴文化也一定会永葆其历久弥新的风韵,世世代代为人所继承,在今后绽放新的异彩。


更多

提示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