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18:2033
0
在古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这样夸赞别人的台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种非常经典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的琴,指的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琴,并且,“琴”是排在第一位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难度高、级别高
古时候,如果一个人不会琴棋书画,随口说不出诗词歌赋,肯定不能称为“才子”,琴棋书画,并不局限于名门闺秀,文人墨客对琴棋书画的研究更为深刻,这也是他们修身养性必学的个人技能与修养。
把琴列在“四艺”首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琴的技艺要求更高,学习难度更大,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技艺学习,想把琴弹好,无异于痴人说梦。
与“棋书画”不同,琴的展现形式不是“看”,而是“听”,琴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去倾听、去感受,理解弹奏者的世界,探究琴声的奥妙,才能与演奏者产生共鸣。
孔子的礼乐教化
大家应该都知道,历史上最出名的“以乐交友”的例子,就是子期和伯牙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古代的时候,生产力极其低下,普通人连温饱都是问题,更何谈享乐呢?所以音乐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接触的高端享受,只有贵族阶层或者士大夫才能享受到。
古人在弹琴的时候必须要沐浴更衣,以表示自己的心诚,只有心诚,精神才能通神,才能培养人的心性。
琴,排在首位,并不是比“棋书画”出现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琴的重视,对礼乐的重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与孔子提倡的礼乐教化也息息相关。
在礼乐教化中,智是排在礼后面的,棋主要是锻炼人的智力,所以棋排在琴的后面。古代教育相对落后,只有少部分人认识字,而绘画更是讲究意境结合,需要有很高的艺术修为,才能看透看懂。
所以从受众面和接受程度来看,琴也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就算不识字,但也能听个乐呵,用心去感受琴声,就算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也能产生共鸣,子期和伯牙的故事才能流传至今。
统治阶级的推崇
孔子的礼乐教化培养出来的人文雅士大多壮志凌云,心怀报国之心,其中,不乏一些人进入朝堂之上,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心有悲喜,皆能以琴音抒情,不仅在古琴文化有深厚的造诣,还留下了不少古琴琴曲名作。
除此之外,皇帝的推崇也是少不了的,关于古琴的传说,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等,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又增一弦为七弦。
这些传说故事,都与古代的皇帝分不开,在中国的历史朝代中,更有深爱古琴者,古代统治阶级的推崇,也是奠定古琴高雅代表地位的因素之一。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