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7 13:0729
0
关于身法坐姿,现在出版的一些古琴教材和视频教学中也多有表述,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重点:
1、胸口对着五徽或四五徽之间;
2、屁股不可坐满琴凳,身体坐直;
3、两手放在琴面上,小臂应平直;
4、弹奏时,身体应保持中正,不可弯腰或偏斜身体;
这几个要点目前已经很普及了,老师也这么教,学生也多知道,关键是要做到就好了。但我常琢磨,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还是习惯性地用太极拳的站姿来进行一下对比,下面我就用太极拳里面的无极桩来与古琴的坐姿做一个对比。
无极桩是太极拳桩功里的基本桩,也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立定站好便可,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内含万千变化。许多拳友往往急于练习招式,而忽略了这个预备动作,但它却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先看一看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对无极桩的叙述:“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又说“人皆於此势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说明此式的重要,应该单练,细心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后吸,呼气时想松,自颈、肩、背、腰、胯节节下松,直到脚掌。吸时心静,含胸拔背,节节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练习上下之圈,以练松沉为主。
习琴应先练松沉,而无极桩的站姿要求正是练习松沉的最佳方法。由此,我便把无极桩的站姿要求移用到习琴坐姿上来。于是我将习琴坐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综合如下:
1、选择标准琴桌、琴凳;
2、身体前胸宜对四五徽间;
3、身体与琴的距离以双臂搭于琴上,小臂缓平,肘尖略在胸前为宜;
4、双脚平行踏地,与肩同宽,小腿与地面呈95—100度角,;大腿平直与小腿呈95—100度角;腰身与大腿垂直;
5、上身宜直,含胸拔背,双臂与胸有圆意,弹琴时上身宜略微前倾,忌前后左右摇晃;
6、脑袋不可低垂,宜脖靠衣领;
7、脚踏实地,略加意识蹬地,以产生反弹力;
8、坐定后,双臂下垂,全身放松,做四五次深呼吸,匀齐缓慢为宜,待气定神闲后再弹曲子。
这里我强调了“双脚平踏”,窃以为这样有助于身体的中正及脚下生力。但杨表正称“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应为前后脚,如同太极桩的虚步。现代也有琴家主张前后脚,可在音乐需要身体前后微动时保持稳定。但我对身法的理解应以中正为主,在大多数时间内,弹琴是不需要太多肢体语言的。前后脚会导致下半身重心位移,两脚必分虚实,不利于力量的生成。故我采用“双脚平脚”之法。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