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08:4133
0
古琴的技、艺、道为当今琴人常常争论的一个焦点,有重技、艺,而耻言道者,亦有略习技、艺,便专言道者,其中孰是孰非,很难用对与错来做简单的评判,下面浅谈些许供琴人参考。
第一层“技”
琴人的琴技为第一层楼的主要景观,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如一个琴人不明“右手八法”、吟猱绰注,一上来,便大谈特谈琴艺、道琴,如此作为恐难为人所认可。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层楼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关于学习多长时间就可掌握古琴的基本技法,不能一概而论。古琴“易学难精”,入门易,但学好难。古琴入门难虽说不难,但不下苦功或天资欠缺,也是很难到达第二层楼。
第二层“艺”
第二层楼为“艺”。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只知“炫技”,而不知去表现乐曲的内涵,同样很难达到古琴的第二种境界,攀登到第二层楼。打开第二层楼的钥匙,唯有靠勤奋、天赋、读书。现代琴人常常只知死弹琴,而忽略了天赋及读书的重要性。
艺术是需要灵气的。学琴也是如此,一个琴人如果刻苦弹琴,加以时日,可以学有所成,为人师是没有问题的,但习琴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天赋和大量的文化素养,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所以能攀登到第二层楼的琴人,还是少数。
第三层“道”
这里所说的琴道,并非指古琴的那些五弦应五行,琴体寓天地等说,这些东西虽然也为古琴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但这与弹琴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就算我们琴人不清楚七弦的寓意,也不太会影响其实际的演奏水平,因为这为古琴的另外的一个研究体系。这里所说的“琴道”为古琴内在的一种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阶段。明代琴家蒋克谦把这种古琴的这种最高境界称之为“忘机”:“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能通神明也,伯牙鼓琴,六马仰秣,匏巴鼓琴,鸟舞鱼跃”。七弦一动便能使六马仰秣、鸟舞鱼跃,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可见“忘机”之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如此,琴人只有琴随意走,曲由心动,这样才能“随心所欲”。
但第三层必须是从前两层楼一层一层地攀登上来的,如若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动辄论道便会落入空谈。就好比我们常常赞美老祖母美丽的白发一样,如果人到中年便有了那种白发,那么得到的便不是赞美,而是唏嘘了,因为那不是美丽而是早衰!古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前二层楼的积淀,空谈琴道易枉然。所以“琴道”也常常成为某些琴人的一块“遮羞布”,水平不足,唯有谈谈“琴道”来掩耳盗铃了。
技、艺、道须是层层递进,从有形到无形,最后方可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是否确定删除评论